diff --git a/计算机/计算机基础/assets/image-20230402224147214.png b/计算机/计算机基础/assets/image-20230402224147214.png new file mode 100644 index 0000000..489fcc8 Binary files /dev/null and b/计算机/计算机基础/assets/image-20230402224147214.png differ diff --git a/计算机/计算机基础/assets/image-20230402224936757.png b/计算机/计算机基础/assets/image-20230402224936757.png new file mode 100644 index 0000000..26b7cfb Binary files /dev/null and b/计算机/计算机基础/assets/image-20230402224936757.png differ diff --git a/计算机/计算机基础/assets/image-20230402230102557.png b/计算机/计算机基础/assets/image-20230402230102557.png new file mode 100644 index 0000000..c9a5dd5 Binary files /dev/null and b/计算机/计算机基础/assets/image-20230402230102557.png differ diff --git a/assets/Pasted.md b/计算机/计算机基础/小数禁止转换.md similarity index 100% rename from assets/Pasted.md rename to 计算机/计算机基础/小数禁止转换.md diff --git a/计算机/计算机基础/进制转换.md b/计算机/计算机基础/进制转换.md new file mode 100644 index 0000000..efdb75b --- /dev/null +++ b/计算机/计算机基础/进制转换.md @@ -0,0 +1,77 @@ +# 进制转换 + +## 了解进制 + +​ 在了解进制之前,我们先了解一下什么是进制,以及常见的一些进制,首先像我们平常日常生活中用到的就是十进制,十进制就是每逢十就近一位,就比如9+1,9加1后的值是10,我们把10读作十,99+1后的值是100;就是说我们十进制中的每一位到达9之后在加1就会进位;看到刚才的例子想必已经能够明白二进制是怎么回事了,也能够明白二进制为什么没有2了。 + +### 进制的缩写和形式表示 + +| | 英文名称 | 简写 | 示例 | +| ------------ | ----------- | ---- | 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 | +| **十进制** | Decimal | D | 1111D 十进制通常会省略掉后面的D | +| **二进制** | Binary | B | 1111B | +| **八进制** | Octal | O | 1111O | +| **十六进制** | Hexadecimal | H | 1111H 十六进制9之后的值分别用A\B\C\D\E\F表示 其中A代表十 F代表十六 | + +**0-15 在各进制中所展示的值** + +| 十进制 | 八进制 | 十六进制 | 二进制 | +| ------ | ------ | -------- | ------ | +| 0 | 0 | 0 | 0 | +| 1 | 1 | 1 | 01 | +| 2 | 2 | 2 | 10 | +| 3 | 3 | 3 | 11 | +| 4 | 4 | 4 | 100 | +| 5 | 5 | 5 | 101 | +| 6 | 6 | 6 | 110 | +| 7 | 7 | 7 | 111 | +| 8 | 10 | 8 | 1000 | +| 9 | 11 | 9 | 1001 | +| 10 | 12 | A | 1010 | +| 11 | 13 | B | 1011 | +| 12 | 14 | C | 1100 | +| 13 | 15 | D | 1101 | +| 14 | 16 | E | 1110 | +| 15 | 17 | F | 1111 | + +## 十进制二进制互转 + +### 十进制转二进制(整数) + +转换方法:十进制数除以2,直到商小于2,从的到的最底层商开始向上取余数(包括最后得到的商),得到的余数就是转换后的二进制 + +示例:100D转换为二进制的过程 + +将下图计算后的余从低向上进行取值得到的二进制值为1100100B + +![image-20230402224936757](assets/image-20230402224936757.png) + +### 十进制转二进制(小数) + +小数的转换和整数的转换方式有所不同,存在小数的十进制数转换二进制时需要分开处理 + +小数的处理方式是对小数部分乘2取整,再去小数部分继续乘2取整,直到得到所需的位数或精度位置。 + +示例 100.0625 + +### 二进制转十进制(整数) + +位权值相加 + +示例:1100100B转换为十进制 + +位权值相加后得出十进制为100 + +![image-20230402230102557](assets/image-20230402230102557.png) + +### 二进制转十进制(小数) + +## 十进制八进制互转 + +## 十进制十六进制互转 + +## 二进制八进制互转 + +## 二进制十六进制互转 + +## 八进制十六进制互转 \ No newline at end of file diff --git a/计算机/计算机网络/网络参考模型/IEEE802.md b/计算机/计算机网络/网络参考模型/IEEE802.md new file mode 100644 index 0000000..ed8e8f7 --- /dev/null +++ b/计算机/计算机网络/网络参考模型/IEEE802.md @@ -0,0 +1,89 @@ +# **局域网体系结构与 IEEE 802 标准** + +> IEEE 802 工作组根据局域网的特点和发展方向,为不同的局域网技术 (包括以太网技术、令牌环网技术、FDDI 技术等) 制定了一系列标准。标准化极大地促进了局域网技术的发展,加速了局域网的应用和推广。 + +随着局域网的普及与应用,研发和生产局域网产品的厂家越来越多,为了使各厂家推出的产品具有良好的兼容性,国际化标准组织于 1980 年 2 月成立了局域网标准化协会——IEEE 802 工作组。IEEE 802 工作组根据局域网的特点和发展方向,为不同的局域网技术 (包括以太网技术、令牌环网技术、FDDI 技术等) 制定了一系列标准。标准化极大地促进了局域网技术的发展,加速了局域网的应用和推广。 + +**1. 局域网体系结构** + +IEEE 802 标准所描述的局域网参考模型对应 OSI 参考模型的低两层一数据链路层和物理层,其中数据链路层又分为逻辑链路控制子层和介质访问控制子层。IEEE 802 参考模型与 OSI 参考模型的对应关系如下图所示。 + +![](assets/1638325842642_IEEE-802参考模型.jpg) + +物理层主要实现数据在物理介质上以比特流形式的传输和接收,以及规定一些机械、电气和规程方面的特性。IEEE 802 参考模型中的物理层与 OSI 参考模型中物理层的功能相同。 + +数据链路层负责将数据从一个节点可靠地传输到相邻的节点。因为局域网中的多个站点共享传输介质,所以在传输数据之前需先解决介质访问顺序的问题,这要求数据链路层具备介质访问控制功能。又因为介质具有多样性,所以必须提供多种介质访问控制方法。为此 IEEE 802 标准将数据链路层划分为了两个子层:逻辑链路控制 (Logical Link Control, LLC) 子层和介质访问控制(Media Access Control, MAC)子层。 + +MAC 子层与物理层相邻,它为不同的物理介质定义了不同的介质访问控制标准,可支持 LLC 子层完成对介质的访问控制功能; 此外 MAC 子层也具备组装数据帧、地址识别和差错检测功能。 + +LLC 子层的主要功能是建立、维持和释放数据链路,为网络层提供面向连接或无连接的服务。LLC 子层的作用是在 MAC 子层提供的介质访问控制和物理层提供的比特流服务之上,将不可靠的信道处理为可靠的信道,确保数据帧的正确传输。此外 LLC 子层还提供差错控制、流量控制和发送顺序控制等大部分数据链路层功能,以及某些网络层的功能,如数据报、虚电路、多路复用等。 + +**2. IEEE 802 局域网标准** + +IEEE 802 局域网标准随着局域网的发展不断地更新与完善,自诞生至今,IEEE 802 已包含了 40 多项标准,这些标准包含但不仅限于以下部分。 + +1. IEEE 802.1:局域网体系结构、寻址、网络互联和网络。 + +2. IEEE 802.2:逻辑链路控制子层 (LLC) 的定义。 + +3. IEEE 802.3:以太网介质访问控制协议 (CSMACD) 及物理层技术规范。 + +4. IEEE 802.4:令牌总线网 (Token-Bus) 的介质访问控制协议及物理层技术规范。 + +5. IEEE 802.5:令牌环网 (Token-Ring) 的介质访问控制协议及物理层技术规范。 +6. IEEE 802.6 :城域网介质访问控制协议DQDB (Distributed Queue Dual Bus 分布式队列双总线)及物理层技术规范。 +7. IEEE 802.7:宽带技术。 + +8. IEEE 802.8:光纤技术。 + +9. IEEE 802.9:综合声音数据的局域网 ( IVD LAN) 介质访问控制协议及物理层技术规范。 + +10. IEEE 802.10:网络安全技术,定义了网络互操作的认证和加密方法。 +11. IEEE 802.11:无线局域网 (WLAN ) 的介质访问控制协议及物理层技术规范。 + - IEEE 802.11,1997年,原始标准(2Mbit/s,播在2.4GHz)。 + - IEEE [802.11a](https://baike.baidu.com/item/802.11a/611704?fromModule=lemma_inlink),1999年,物理层补充(54Mbit/s,播在5GHz)。 + - [IEEE 802.11b](https://baike.baidu.com/item/IEEE 802.11b/10248323?fromModule=lemma_inlink),1999年,[物理层](https://baike.baidu.com/item/物理层/4329158?fromModule=lemma_inlink)补充(11Mbit/s播在2.4GHz)。 + - [IEEE 802.1](https://baike.baidu.com/item/IEEE 802.1/2109946?fromModule=lemma_inlink)1c,符合802.1D的[媒体接入控制层](https://baike.baidu.com/item/媒体接入控制层/5927794?fromModule=lemma_inlink)桥接(MAC Layer [Bridging](https://baike.baidu.com/item/Bridging/7248318?fromModule=lemma_inlink))。 + - IEEE 802.11d,根据各国无线电规定做的调整。 + - IEEE [802.11e](https://baike.baidu.com/item/802.11e/611793?fromModule=lemma_inlink),对服务等级(Quality of Service, QoS)的支持。 + - IEEE 802.11f,基站的互连性([IAPP](https://baike.baidu.com/item/IAPP/10646746?fromModule=lemma_inlink),Inter-Access Point [Protocol](https://baike.baidu.com/item/Protocol/10235?fromModule=lemma_inlink)),2006年2月被IEEE批准撤销。 + - IEEE 802.11g,2003年,[物理层](https://baike.baidu.com/item/物理层/4329158?fromModule=lemma_inlink)补充(54Mbit/s,播在2.4GHz)。 + - IEEE [802.11h](https://baike.baidu.com/item/802.11h/611848?fromModule=lemma_inlink),2004年,[无线覆盖](https://baike.baidu.com/item/无线覆盖/9126666?fromModule=lemma_inlink)半径的调整,室内(indoor)和室外(outdoor)信道(5GHz频段)。 + - [IEEE 802.11i](https://baike.baidu.com/item/IEEE 802.11i/631199?fromModule=lemma_inlink),2004年,[无线网络](https://baike.baidu.com/item/无线网络/169080?fromModule=lemma_inlink)的安全方面的补充。. + - IEEE [802.11j](https://baike.baidu.com/item/802.11j/611913?fromModule=lemma_inlink),2004年,根据日本规定做的升级。 + - IEEE 802.11l,预留及准备不使用。 + - [IEEE 802.11m](https://baike.baidu.com/item/IEEE 802.11m/1588823?fromModule=lemma_inlink),维护标准;互斥及极限。 + - IEEE [802.11n](https://baike.baidu.com/item/802.11n/611968?fromModule=lemma_inlink),更高[传输速率](https://baike.baidu.com/item/传输速率/10839944?fromModule=lemma_inlink)的改善,基础速率提升到72.2Mbit/s,可以使用双倍带宽40MHz,此时速率提升到150Mbit/s。支持[多输入多输出](https://baike.baidu.com/item/多输入多输出/53592732?fromModule=lemma_inlink)技术(Multi-Input Multi-Output,[MIMO](https://baike.baidu.com/item/MIMO/1881?fromModule=lemma_inlink))。 + - IEEE 802.11k,该协议规范规定了[无线局域网](https://baike.baidu.com/item/无线局域网?fromModule=lemma_inlink)络频谱测量规范。该规范的制订体现了无线[局域网络](https://baike.baidu.com/item/局域网络/5593831?fromModule=lemma_inlink)对频谱资源智能化使用的需求。 + - IEEE 802.11p,这个通信协定主要用在车用电子的[无线通信](https://baike.baidu.com/item/无线通信/80254?fromModule=lemma_inlink)上。它设置上是从IEEE 802.11来扩充延伸,来符合智能型[运输系统](https://baike.baidu.com/item/运输系统/8356359?fromModule=lemma_inlink)(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Systems,[ITS](https://baike.baidu.com/item/ITS/729126?fromModule=lemma_inlink))的相关应用。 + - [IEEE 802.11ac](https://baike.baidu.com/item/IEEE 802.11ac/22307912?fromModule=lemma_inlink),[802.11n](https://baike.baidu.com/item/802.11n/611968?fromModule=lemma_inlink)的潜在继承者,更高传输速率的改善,当使用多基站时将无线速率提高到至少1Gbps,将单信道速率提高到至少500Mbps。使用更高的无线带宽(80MHz-160MHz)(802.11n只有40MHz),更多的MIMO流(最多8条流),更好的[调制方式](https://baike.baidu.com/item/调制方式/8971326?fromModule=lemma_inlink)(QAM256)。目前是草案标准([draft](https://baike.baidu.com/item/draft/6466337?fromModule=lemma_inlink)),预计正式标准于2012年晚些时间推出。Quantenna公司在2011年11月15日推出了世界上第一只采用[802.11ac](https://baike.baidu.com/item/802.11ac/10803498?fromModule=lemma_inlink)的[无线路由器](https://baike.baidu.com/item/无线路由器/6056836?fromModule=lemma_inlink)。[Broadcom](https://baike.baidu.com/item/Broadcom/8534899?fromModule=lemma_inlink)公司于2012年1月5日也发布了它的第一支支持802.11ac的芯片。 + - IEEE 802.11ae-2012 +12. IEEE 802.12 : [1] [2-3] 需求优先的[介质访问控制](https://baike.baidu.com/item/介质访问控制/10081534?fromModule=lemma_inlink)协议(100VG AnyLAN)。 + +13. IEEE 802.13 :(未使用 )【不吉利的数字,没有人愿意使用它---查自《计算机网络-Andrew S. Tanebaum》 Page 63 - 1.6.2 [国际标准](https://baike.baidu.com/item/国际标准/4495981?fromModule=lemma_inlink)领域中最有影响的组织】 + +14. IEEE 802.14:采用线缆调制解调器(Cable Modem)的交互式电视介质访问控制协议及[网络层](https://baike.baidu.com/item/网络层/4329439?fromModule=lemma_inlink)技术规范。 + +15. [IEEE 802.15](https://baike.baidu.com/item/IEEE 802.15/2361860?fromModule=lemma_inlink):采用[蓝牙](https://baike.baidu.com/item/蓝牙/102670?fromModule=lemma_inlink)技术的[无线个人网](https://baike.baidu.com/item/无线个人网/10176314?fromModule=lemma_inlink)(Wireless Personal Area Networks,[WPAN](https://baike.baidu.com/item/WPAN/3005011?fromModule=lemma_inlink))技术规范。 + + - IEEE 802.15.1:无线个人网络。 + + - [IEEE 802.15.4](https://baike.baidu.com/item/IEEE 802.15.4/6657379?fromModule=lemma_inlink):低速无线个人网络 + +16. [IEEE 802.16](https://baike.baidu.com/item/IEEE 802.16/3023372?fromModule=lemma_inlink):宽带[无线连接](https://baike.baidu.com/item/无线连接/12724665?fromModule=lemma_inlink)工作组,开发2~66[GHz](https://baike.baidu.com/item/GHz/6504484?fromModule=lemma_inlink)的[无线接入系统](https://baike.baidu.com/item/无线接入系统/18884181?fromModule=lemma_inlink)[空中接口](https://baike.baidu.com/item/空中接口/10862753?fromModule=lemma_inlink)。 + +17. IEEE 802.17:[弹性分组环](https://baike.baidu.com/item/弹性分组环/4646554?fromModule=lemma_inlink) (Resilient Packet Ring,[RPR](https://baike.baidu.com/item/RPR/3360641?fromModule=lemma_inlink))工作组,制定了单性分组环网访问控制协议及有关标准。 + +18. IEEE 802.18:宽带[无线局域网](https://baike.baidu.com/item/无线局域网?fromModule=lemma_inlink)技术咨询组(Radio Regulatory)。 + +19. IEEE 802.19:多重[虚拟局域网](https://baike.baidu.com/item/虚拟局域网/419962?fromModule=lemma_inlink)共存(Coexistence)技术咨询组。 + +20. IEEE 802.20:移动[宽带无线接入](https://baike.baidu.com/item/宽带无线接入/9848109?fromModule=lemma_inlink)( Mobile Broadband Wireless Access ,MBWA)工作组,制定[宽带无线接入网](https://baike.baidu.com/item/宽带无线接入网/5932285?fromModule=lemma_inlink)的解决 。 + +21. IEEE 802.21:媒介独立[换手](https://baike.baidu.com/item/换手/1368597?fromModule=lemma_inlink)(Media Independent Handover)。 + +22. IEEE 802.22: [4] 无线区域网(Wireless Regional Area Network) + +23. IEEE 802.23:[紧急服务](https://baike.baidu.com/item/紧急服务/18944689?fromModule=lemma_inlink)工作组 (Emergency Service Work Group) + +以上标准中的 IEEE 802.3 标准是在以太网标准的基础上制定的,符合 IEEE 802.3 标准的局域网称为以太网;IEEE 802.5 标准是在美国 IBM 公司推出的令牌环网的基础上制定的,符合 IEEE 802.5 标准的局域网称为令牌环网。以太网和令牌环网是最常见的局域网。 \ No newline at end of file diff --git a/计算机/计算机网络/网络参考模型/assets/1638325842642_IEEE-802参考模型.jpg b/计算机/计算机网络/网络参考模型/assets/1638325842642_IEEE-802参考模型.jpg new file mode 100644 index 0000000..efa35d3 Binary files /dev/null and b/计算机/计算机网络/网络参考模型/assets/1638325842642_IEEE-802参考模型.jpg differ